西昌的烈日曾把他的工服晒出盐渍,凯里的风雪曾在他的安全帽上凝结冰花,而如今,他坐在明亮的会议室里,指尖划过平板电脑上的项目方案,眼神里沉淀着十一年光阴打磨出的笃定。他就是黄顺敏,从青涩毕业生,到坐在桌前与客户共商解决方案的售前骨干,这位积盛老员工的成长轨迹,恰似一条蜿蜒却坚定的河流,既映照着个人奋斗的微光,也折射出企业发展的星河。
十一年前,一场校招让黄顺敏与积盛结下了不解之缘。彼时的他,怀揣着对职场的憧憬,而积盛的平台与机会,恰好成了承载这份期待的土壤。初入职场,电力运维岗位的实操性给了他结结实实的 “下马威”:要直接与现场设备打交道,巡检时的每一步都得带着专业的严谨。不过好在专业对口,第一次巡检设备时的新鲜感至今仍清晰,那些书本上的电路图突然变成了眼前的开关柜,这种理论落地的悸动,成了他职业征程的第一束光。
接下来的八年里,他的足迹遍布西昌、内江、乐山、贵州凯里等地。不同的地市有着不同的“考题”,最难忘的是在凯里机房那次“化险为夷”:精密空调突然罢工,机房温度噌噌往上跳,他一边用备用风扇紧急降温,一边和客户沟通解决方案,解决完问题才发现后背早已被汗浸湿。乐山的配网运维项目,也是他运维生涯里的一枚勋章。当时工作量很大,但他和团队硬是咬着牙按客户计划完成了所有任务。做完一切他突然明白:所谓成就感,不过是把每件小事做到极致。而支撑他在这些年里扎根下来的,除了公司越来越好的发展前景,更有团队里那句常挂在嘴边的话:“有问题一起扛,有成果一起享。”
异地漂泊的日子里,生活总藏着些小考验。西昌的紫外线太强,凯里的冬天也有着大雪,但比起这些,更磨人的是思乡。每次和家人通电话,母亲总叮嘱 “注意安全”,父亲则会说 “好好干”,简单的话语成了他调适情绪的良药。2020年内江的春节,疫情让他没能回家,视频里爸妈说的一句别担心家里,让他突然懂了,家人的理解就是最坚实的后盾。
2022年10月,当公司提出售前支持岗位的转型机会时,他几乎没犹豫,虽然心中带了一丝忐忑,毕竟运维是 “动手”,售前是“动嘴 + 动脑”,但骨子里那股想突破的劲儿占了上风。
刚转型的日子像重新学走路:以前对着设备说话,现在要对着客户的需求“翻译”成方案;以前按规程操作,现在要琢磨客户没说出口的期待。有次给攀枝花客户做库房管理方案,对方提了个特殊需求:想把机房巡视和库房管理结合起来,他脑子里瞬间闪过以前巡检的场景 —— 哪些角落容易被忽略,多久巡视一次最合理,于是他建议在巡视表格里增加拍照和视频记录,加强巡视效果,客户对他的方案很满意,那一刻他忽然明白,过去八年的运维经验,早就在他心里埋下了 “懂现场” 的种子。
转型后的成就感也变了味道,以前修好一台设备,满足感像喝到冰镇汽水;现在促成一个项目,更像酿出一坛好酒 —— 要调和技术、需求、预算等多种滋味,现在的他,早已把运维的 “底子” 融进了售前的“里子”。有人问他转型难不难,他说:“就像从种庄稼到卖农产品,以前懂怎么种好,现在要懂怎么卖得好,但前提是你得真懂庄稼。”
十一年的时光,足够让一棵小树苗长成大树。支撑他在积盛扎根的,从来不是一时的热情,每次从前辈身上学到的新知识,解决问题后客户的认可,都成了他不断向前的燃料。那些难捱的时刻,反而成了成长的刻度。他还记得在做乐山配网项目时,面对拧成一团的馈线图无从下手,索性就从源头理顺整张图。那次让他明白了:“再乱的线,总有个头,就像再难的事,总有解法。”工作教会他的,不只是技术,更是生活的哲学。以前他是个急性子,而现在懂得“慢下来”,多问多想,一步步来,也更“有韧性”了,生活中遇到难题,会想“比修故障简单多了”。
他想对曾经刚入职的自己说:别怕慌乱,那些犯错的瞬间都会变成铠甲;别总想着快点证明自己,把设备摸透,技术扎实了底气自然会来;多给家里打打电话,家人的牵挂比什么都重要。作为前辈,他想对新人说:“积盛的舞台够大,但不会直接把‘成功’递给你。你要做的,是把每一次巡检、每一次沟通都当成‘攒经验’,哪怕一开始慢一点也没关系,因为这里的每个人,都曾是新人。”记住,你今天埋下的每一颗“认真”的种子,明天都会长成别人抢不走的能力。
展望下一个十一年,他眼里有光:想和团队一起,把售前服务做得更好。而总结这十一年,他选了四个词:成长,是从青涩到笃定的蜕变;转型,是跳出舒适区的勇气;价值,是从解决问题到创造可能;坚守,是和公司互相成就的默契,未来还很长,他与积盛的故事,还在继续书写新的篇章。